对比维度 | 板框压滤机 | 厢式压滤机 | 隔膜压滤机 |
---|---|---|---|
自动化程度 | 低(多为人工卸饼) | 中(半自动化卸饼) | 高(全自动化) |
滤饼含水率 | 30%~35% | 25%~30% | 20%~25% |
处理效率 | 低 | 中 | 高 |
适用煤泥类型 | 简单、低黏度煤泥 | 中等黏度、粒度较粗煤泥 | 高黏度、细颗粒复杂煤泥 |
设备成本 | 低 | 中 | 高 |
能耗 | 低(仅需进料泵) | 中 | 高(需额外压榨动力) |
选煤厂中常用的压滤机类型主要有板框压滤机、厢式压滤机、隔膜压滤机等,它们在结构、工作原理、脱水效率、适用场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,应用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一、板框压滤机
结构特点:由交替排列的滤板和滤框组成,滤布夹在滤板与滤框之间,滤框是中空的,用于容纳待过滤的煤泥水。
工作原理:煤泥水通过泵压入滤框,水分穿过滤布进入滤板的排水通道,煤泥则在滤框内形成滤饼,当滤框被填满后停止进料,人工或机械拉开滤板卸饼。
应用场景:
适用于煤泥性质较简单、对脱水效率要求不高的场景,如小规模选煤厂或辅助脱水环节。
由于滤框容积固定,单次处理量有限,且卸饼多为间歇式人工操作,生产效率较低,目前在大型选煤厂中已逐渐被替代。
优势:结构简单、成本低、维护方便,对煤泥的适应性较强(尤其对高黏度煤泥有一定耐受性)。
劣势:自动化程度低、劳动强度大、滤饼含水量较高(通常 30%~35%)。
二、厢式压滤机
结构特点:取消了滤框,滤板为中空的厢式结构,滤板两侧有凹槽作为滤室,滤布固定在滤板上。
工作原理:煤泥水被泵入滤板组成的滤室,水分穿过滤布排出,煤泥在滤室内形成滤饼,进料结束后通过拉开滤板卸饼,卸饼过程可实现半自动化。
应用场景:
适用于中等规模选煤厂,对煤泥的适应性较广,尤其适合处理粒度较粗、黏度适中的煤泥水。
常用于主脱水环节,替代板框压滤机提高效率。
优势:相比板框压滤机,自动化程度更高、卸饼更便捷,生产效率提升约 30%,滤饼含水量略低(25%~30%)。
劣势:对高黏度、细颗粒煤泥的脱水效果有限,滤饼含水率仍较高,且滤布更换相对复杂。
三、隔膜压滤机
结构特点:在厢式压滤机的基础上,将部分滤板替换为弹性隔膜滤板(如橡胶或高分子材料隔膜),可通过向隔膜内注入高压水或压缩空气,对滤饼进行二次压榨。
工作原理:
first 阶段:与厢式压滤机相同,通过泵压将煤泥水送入滤室,形成初步滤饼;
第二阶段:向隔膜内通入高压介质(水或气),隔膜膨胀挤压滤饼,进一步降低含水量。
应用场景:
是大型选煤厂的主流设备,尤其适用于细颗粒、高灰分、高黏度煤泥的深度脱水。
可满足对滤饼含水率要求严格的场景(如直接运输、燃烧利用等)。
优势:脱水效率高,滤饼含水率可低至 20%~25%;自动化程度高,可实现全自动进料、压榨、卸饼;对复杂煤泥适应性强。
劣势:设备成本较高,维护难度略大;需要额外的高压介质系统(如高压水泵、空压机)。